今年小麦收割期间,连绵的降雨给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媒体也对麦收期间的天气予以极大的关注,期货市场也在炒作。
天气是影响农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天气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往往是短期的,不会改变长期的趋势。为什么呢?因为真实的农业绝大部分本来就不是在温室中生产的,特别是小麦、稻谷、玉米等主粮作物,其生产完全是在自然气候下进行。而自然天气本来就是变幻无常的。麦收期间降雨放在几年几十年乃至几百年上千年的时间段看,是很平常的事情。谁说麦收期间不能降雨呢?全国小麦产区由南到北,从开镰到收镰,时间跨度长达一个月,即使是六大产区,收割期也要20天左右,期间正好是多雨季节,如果这20天个把月不降雨或者少降雨,反而是不正常现象。从报道来看,今年麦收期间降雨确实偏多,但是也并不罕见。2013年的时候,就因为麦收期间的强降雨导致不完善粒明显增多,国家还为此专门发文要将不完善粒20%以内的等内小麦列入最低收购价收购范围,可见当时情况的严重。当时期货上短暂也炒作了一把,但是很快小麦价格又恢复了平静,并没有因为天气原因一直涨上去。
还有一个例子。2012年七八月份,美国遭遇“世纪大旱”,玉米受灾严重,玉米期货价格短期内也迅速暴涨,但是即使是这种百年一遇的灾难气候,也并没有使得玉米价格在高位维持太久,经历短短个把月的暴涨后,玉米价格便再次下滑,此后持续两年下跌,跌幅超过60%。
因此,在分析天气因素时,一定要有历史的视觉,不要被当下的所谓恶劣天气吓破胆,从而给予过分的关注,乃至从供求上做出误判。
天气为什么难以改变农产品价格的长期走势呢?这是因为天气几乎永远是局部的,而不是全局的。所谓的风调雨顺,所谓的百年一遇,往往都是局部的。地球那么大,北半球的人时值酷暑,南半球的人则经历寒冬。某地暴雨如注,某地则是风和日丽。
2012年美国世纪大旱的时候,中国北京却是世纪暴雨。美国因大旱而导致粮食减产,中国这边则是风调雨顺,夏粮迎来九连增。美国玉米当年因大旱减产4000万吨,减产幅度13%,但是全球玉米仅减产1600万吨,减产幅度1.95%。美国玉米因大旱大幅减产的同时,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地区的玉米却因气候条件良好实现了2400万吨的增产。以地球之大,就单一粮食品种而言,全球所有种植区同时遭受自然灾害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或者说几乎不存在。想一想,如果世界玉米生产不是集中在美国(美国玉米产量占全球三成),而是比较均匀地分布,那么美国的大旱对全球玉米总产一点影响都没有,因为在美国遭受恶劣天气条件的同时,其他玉米产区则是风调雨顺,完全可以弥补美国的损失。退一步来说,即使小概率事件发生了,即某个粮食品种的全球所有种植区都遭受了恶劣的自然天气,但是其他粮食品种仍然有可能因生长季节的错开,产量获得增长。全球粮食总产仍然有望保持稳定。实际上,fao的统计数据表明,全球粮食总产(包括谷物、豆类、薯类)年度间波动是很小的,2000年以来年度间减产幅度最大不超过3%。这样的话,农产品之间的消费性替代,仍然会使得减产品种价格不会涨得太高,其价格水平仍然受制于整体的农产品供求格局。农产品之间的强替代性可从近年中国因玉米配额限制导致高粱、大麦大量进口的事实得到验证。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横跨多个维度、气候非常多样性的一个国家,粮食的生产从最北到最南都有种植,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国家粮食安全上了一个保险。我们不大可能出现全局性的因为天气因素导致的粮食总产大减产,而只可能是人为的减产。所谓人为的减产,就是生产者减少投入,而这与政策直接相关。过去十二年灾害天气不少吧,但是我们实现了粮食总产“十二连增”,增产的关键因素就是政策了,而不可能是连续十二年的风调雨顺。当然,前面也说了,以中国之大,是没有全面的风调雨顺的说法的,有的只可能是局部的,个别品种的。
来源:华南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