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2020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在京召开。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发布了《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了未来10年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权威信息。
新冠肺炎疫情在欧美大范围发生后,我国农产品市场运行相对平稳,除了与贸易依存度较高的个别品种外,目前受国际市场联动影响不大。
大会执行主席、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许世卫认为,第一,粮食供给有保障。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口粮供需关系总量平衡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自足。据《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201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6384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大米、小麦进口量仅占全年消费量的1.5%和2.7%。
第二,“菜篮子”产品丰富。水果、蔬菜、水产品一直是我国主要出口优势产品。受疫情影响,我国部分产品出口可能受阻,而这一部分正好可以弥补国内消费者对国际产品的需求缺口。肉类是老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农产品,近年来肉类消费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受非洲猪瘟的影响,2019年猪肉产能明显下滑,但随着促进生猪产能恢复和市场供应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落地,目前生猪生产持续保持恢复向好势头,预计今年年底我国猪肉产能有望接近常年水平。同时,其他肉类,如禽肉、牛羊肉、鱼肉等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猪肉消费的缺口。
第三,农产品市场总体运行平稳。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内农产品市场总体保持平稳。疫情较重期间,虽然部分“菜篮子”产品产销衔接受阻,部分地区农产品价格出现阶段性上涨现象。近期,随着交通运输逐渐顺畅、企业复产复工比例加大,农产品市场价格已基本恢复正常。
因此,综合来看,国际疫情下,当前国际出口受限对我国农产品供给影响不大。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表示,数字科技是应对新冠肺炎的重要工具,可以广泛应用到整个价值链中,帮助农民及时获取重要的市场信息,帮助在粮食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推动粮食措施的实施。他表示,中国农业展望大会不仅仅探讨粮食和农业市场的现状,同时对未来发展的讨论也将为推动全球粮食措施实施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屈冬玉强调,新冠疫情是一场全球性危机,因此需要全球的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评估和应对疫情对人民生活和全球粮食供应链的影响方面发挥着引领的作用,与所有会员国、尊龙凯时网址的合作伙伴开展合作,识别协调一致的尊龙凯时网址的解决方案。建议各国必须采取措施确保国内和国际供应链持续顺利运转,国际贸易和市场必须保持开放,共同增强应对此次危机的抵御力。
《报告》认为,2019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实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农产品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农产品消费保持活力,农产品贸易保持活跃态势。2020年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能够实现稳中保供,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能力和供给质量进一步提升。农业种植结构继续优化,水稻、小麦不断调优品种结构,播种面积将适当调减,口粮播种面积8亿亩左右,优势产区玉米产能将得到巩固提升。水稻、小麦、玉米产量分别达到2.09亿吨、1.34亿吨和2.67亿吨。未来十年,农业转型升级将明显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增产保供能力大幅提升。
中国口粮为什么能够绝对安全?
会议上,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政策环境看,我国农业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好环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政策持续释放。
从农业生产看,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粮食连年丰收。粮食产量连续5年在6.5亿吨以上,2019年达6.6亿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创纪录的“十六连丰”,粮食生产持续向好向优。
从国际贸易看,粮食进口量占国内市场比重是很小的,我国主粮保持绝对自给。2019年我国三大粮食进口总量为1065万吨,占国内消费总量比例为1.9%,主粮自给率达98%,中国完全有能力应对国际市场波动。
从粮食库存看,我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粮食储备系统,粮仓是充足的。稻谷和小麦库存均能满足1年以上的消费需求,库存总量居历史高位。
从未来趋势看,未来10年我国粮食生产将稳中有增,提质调优。根据《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分析,未来10年稻谷产量稳定在2亿吨以上,年均增长0.6%,小麦产量年均增长0.13%,玉米产量年均增长2.7%,生态、优质的生产和供给将明显增加。
据悉,中国农业展望大会的召开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为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了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发布农产品市场信息以减轻疫情对农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同时也提升了我国农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