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议背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增长影响深远,农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风险挑战加大。为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做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中有关数字农业工作,促进农业监测预警科学事业发展,中国农学会农业监测预警分会于11月28-29日在重庆举办了“全国农业监测预警与风险管理学术研讨会”。会议目的是,分析国内外农产品供需形势,研讨农业监测预警方法,交流技术成果和发展方向,促进农业监测预警与风险管理事业发展,为谋划“十四五”我国农业监测预警工作开篇布局提供决策参考。
在农业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农业监测预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凸显,日益成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建设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和提升管理部门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抓手。
农业监测预警已经融入各个产业环节,对提升农产品全产业链风险控制能力、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能够改变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农业监测预警作为创新现代农业管理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判别未来农业发展走势、释放农产品市场变化信号、强化农产品市场导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业监测预警“十四五”期间要针对国家粮食安全风险、农产品产业和市场风险、农业国际传导风险等重大风险的化解与分散技术、解决途径开展研究与技术应用。
农业监测预警“十四五”期间要突破农产品单产、产量、价格、消费等过程性的监测预警关键技术与设备研究。
农业监测预警“十四五”期间要着重先进信息感知技术与设备研发、专一化数据分析模型技术研究、智能化应用系统技术研发、监测预警标准化技术研发等未来重点研究任务。
农业预警监测要服务于数字乡村建设,要给生产经营者带来利益,加强农业数据的工具化采集。
农业监测预警要以需求为导向,既要注重农业监测预警方法的科学研究,也要重视农业监测预警研究的应用服务,加强农业监测预警领域的硬件设备研制。
2020年11月28—29日,由中国农学会农业监测预警分会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农业信息服务技术重点实验室承办的2020“全国农业监测预警与风险管理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市成功召开。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运行调控处处长赵卓、中国农学会副秘书长莫广刚、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秦大春、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院长唐洪军、中国农学会农业监测预警分会理事长许世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周清波等有关同志出席了会议开幕式,来自全国各地从事农业监测预警、农业大数据、农产品市场分析、农业风险管理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涉农企业相关人员共计16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采取专题报告、学术研讨、专家评述、参观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设主题报告、监测预警技术方法、农产品市场形势分析、技术信息共享、现场参观交流等环节进行学术研讨交流。

2020年全国农业监测预警与风险管理学术研讨会开幕式
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农学会农业监测预警分会理事长许世卫主持。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中国农学会副秘书长莫广刚、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秦大春、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院长唐洪军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周清波致开幕词。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讲话
唐珂司长在讲话中指出,研讨会开得非常及时,内容也很有针对性,对谋划“十四五”农业市场化信息化开篇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唐珂司长特别指出,今年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总量充足、价格基本平稳,农业监测预警研究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离不开全国农业信息单位的大力支持和专业化的分析。唐珂司长强调,农业监测预警对提升农业全产业链风险管理能力、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能够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明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重点要从加强市场信息监测、健全市场信息分析预警制度、强化市场信息发布与服务三个面,不断完善我国农业信息监测分析与预警体系,进一步增强对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保障的服务支撑,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莫广刚副秘书长在致辞中介绍,近年来中国农学会积极搭建学术平台,举办了以农业监测预警为主题系列学术活动,今年组织启动的大枣、枸杞等10个特色农产品监测预警工作,为政府、企业、农业提供了有价值的生产和市场信息。莫广刚副秘书长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定调了“十四五”规划,农业监测预警领域任务繁重,希望分会不忘初心,不负众望,在“三农”事业科学发展中更有效发挥作用。秦大春副主任在致辞中表示,此次会议是围绕乡村振兴,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推动农业监测预警与风险管理的全国盛会,也是重庆农业农村的大事、喜事。秦大春副主任指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对大数据、智能化赋能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要不断强化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发展水平,不断加强农业监测预警与风险管理。唐洪军院长在致辞中指出,农业监测预警作为创新现代农业管理方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判别未来农业发展走势、释放农产品市场变化信号、强化农产品市场导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围绕解决丘陵山地农业生产监测预警中数据快速精准获、数据分析处理以及数据应用服务等问题,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正在开展“山地特色农业监测预警及服务技术创新与应用体系建设”和“山地农业监测预警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实现主要农作物智能监测与预警全覆盖。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周清波致开幕词
周清波所长在开幕词中指出,随着我国农业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监测预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凸显,日益成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建设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和提升管理部门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抓手,此次会议召开非常及时、非常重要。周清波所长强调,信息所大力支持中国农学会农业监测预警分会各项工作,加强全国力量协同合作,深入开展技术创新,共同迎接农业监测预警新的发展。 在主题报告阶段,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刘剑飞副院长主持会议。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赵卓处长、中国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洪涛教授、中国农学会农业监测预警分会理事长许世卫研究员分别作报告。赵卓处长做了题为“关于2020年农产品市场”的报告,重点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台风灾害等影响进行了分析,对玉米、猪肉、大豆等重点品种2020年市场运行情况进行了研判,对2021年市场形势进行了展望,并强调了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在研判形势、引导市场和服务调控方面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今年我国玉米价格上涨是在多重因素影响下的恢复性上涨,后期有望逐步企稳,猪肉价格上涨后开始回落,是产能持续恢复后供求规律调节的结果,大豆进口增加、供给充足,主要归结于国内市场需求的拉动和高效率全球供应链的保障,明年应持续关注全球疫情发展、自然灾害、心理预期、国际传导等因素对我国农产品市场运行的影响,预计农产品消费恢复将会是市场运行的主线,在总体供给充足的基本面下,农产品市场将呈基本稳定或稳中有涨的走势。 洪涛教授做了题为“农产品流通体系与农业风险”的报告,回顾了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发展变迁,指出随着消费升级,中国农产品市场格局正在由推式转变为拉式,生产端话语权逐步减弱,消费端话语权逐步提高;认为在农产品流通风险中,我国农产品市场安全问题仍然存在,农产品市场基础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流通领域诚信体系要进一步加强,预测未来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将呈现数字化、数量化、质量化、国际化和标准化趋势。 许世卫理事长做了题为“十四五”农业监测预警技术方向和重点任务的报告,分析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农业监测预警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及存在问题,指出“十四五”要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产业发展安全和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继续完善农产品信息监测预警智能系统,更多突破单产、生产量、价格、消费等监测预警核心关键技术,继续开展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核心技术、数字乡村管理服务关键技术、全球化大数据系统化监测分析技术等研究,并提出了先进信息感知技术和设备研发、专一化数据分析模型技术研究、智能化应用系统技术研发和监测预警标准化技术研发等未来重点研究任务。 在农产品监测预警方法学术交流报告阶段,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遥感信息所所长毕洪文研究员主持会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信息分析处副处长孟丽、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首席专家沈祥成、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杨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禹、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遥感信息所副研究员黄峰华等5位专家分别作报告。
孟丽副处长做了题为“中国农产品供需分析系统的发展应用”的报告,介绍了中国农产品供需分析系统(capes)结构,包括了数据采集、基础数据管理、月报在线生成、平衡表在线会商和发布、供需预警分析、数据可视化展示、团队管理、省级子系统等模块。该系统在数据采集、报告撰写、信息发布等方面发会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级首席分析师、省级分析师、会商分析师、产业信息员提供了数据共享平台,已成为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业务管理的实用平台。
沈祥成研究员做了题为“数字乡村建设探索与实践”的报告,重点针对农业信息化研究啥、怎么想和做了啥三个方面进行深入介绍,提出要围绕“将来谁来种田”、“明年种啥赚钱”、“今天吃啥安全”三大问题来思考农业信息化工作,探索研发了“农业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基于此开展了乡村试点工作,提出了政府服务高效化、乡村治理数字化、农业服务精准化、农业经营网络化、惠农服务便捷化和农食产品可溯化的预期目标。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杨娟研究员杨娟研究员做了题为“全国和区域蔬菜市场信息研究”的报告,阐述了开展蔬菜市场信息总体与局部研究的必要性,探讨了全国和区域蔬菜市场信息的研究方向,介绍了“蔬菜价格数据的采集方法”、“蔬菜价格指数功能研究”、“上海蔬菜价格短期波动传导机制”等案列研究,提出下一步将围绕蔬菜数据综合分析与整理、蔬菜产业社会经济数据的综合分析、来沪客菜数据的收集分析、上海市蔬菜产供销总体情况等四个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王禹副研究员做了题为“农产品监测预警阈值表建立与应用”的报告,从农业监测预警阈值国内外研究进展及预警阈值对监测预警工作的紧迫性出发,提出了开发中国农产品监测预警阈值的重要意义,介绍了监测预警创新团队在中国农产品监测预警阈值研究领域中取得的进展。目前,研究确定了10大类、18种中国农产品生产量、消费量和价格信息监测预警阈值表,该阈值表可作为基准表,应用于cames等系统对全国主要农产品信息波动进行标定、分级和预警。 黄峰华副研究员做了题为“黑龙江省七大类农产品产业损害监测预警”的报告,以黑龙江13个定点监测县的玉米、水稻、大豆、小麦、甜菜、生猪和生鲜乳这7个品种为对象,研究结果表明,低温、寡照、多雨等气候因素是导致产业损害的同性原因,小麦比较效益低、甜菜品质低、非洲猪瘟等是单品种产业损害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建立玉米粮、饲、经三元种植结构,打造全球非转基因大豆定价中心,完善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建立数字化种植和智慧销售平台等相关建议。在这个阶段,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所阮怀军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张峭主任、贵州省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赵泽英所长等作专家评述。
阮怀军研究员评述认为,经过10多年的发展,农业监测预警研究进入全面响应、百花齐放的新阶段,农业预警监测的研究成果已经融入了各个产业,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提出农业监测预警要以需求为导向确定研究思路,既要注重农业监测预警方法的科学研究,也要重视农业监测预警研究的应用服务,重点加强农业监测预警领域的硬件设备研制,建议结合各方面力量,推动建立全国农业监测预警体系,充分发挥体系的作用。张峭研究员评述认为,近年来农产品监测预警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是移动智能终端、遥感、传感器等技术使得数据获取更加多源,多源数据融合分析至关重要;二是方法更加现代化,除了传统的统计学方法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分析技术逐渐融入到监测预警模型中,分析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精准化。张峭研究员指出,农业监测预警通过实时监测和早期预警,有利于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农业监测预警正在向应用阶段转变。赵泽英研究员评述认为,监测预警工作面对的对象多样,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主体需求,尤其是主体在得知风险的监测预警结果之后,会更加希望得知后续的应对方案,所以研究工作还应该再向后拓展。在分析模型和方法的使用上,也需要充分考虑全国和区域、区域和区域之间的不同,选取合适方法,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程度。在农产品市场形势分析学术交流报告阶段,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欧毅所长主持会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所王建连经济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朱增勇副研究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所李玉萍研究员、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李莉婕副研究员、黑龙江省农科院遥感信息所李文枫博士等分别作报告。王建连经济师做了题为“中药材市场与产业形势分析”的报告,从中药材的生产现状、消费需求、市场价格、加工流通、国际贸易和成本收益六个方面介绍了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市场情况,认为我国中药材产业发展面临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不确定性风险及问题,分析认为未来中药材的产业规模将不断扩大,国际贸易将愈发活跃。 朱增勇副研究员做了题为“疫情形势下生猪市场形势未来展望”的报告,从中国生猪生产、生猪屠宰、加工流通、猪肉消费、市场变化现状和未来趋势等方面作了全面分析和介绍,对生猪生产和市场进行了中短期展望,判断认为2020年我国生猪产能将恢复到85%以上,屠宰企业产能和布局将逐步优化,猪肉消费增长潜力将主要来自低支出和低消费区,预计2021年生猪生产继续增长,下半年猪肉价格将有望回归常态。 李玉萍研究员做了题为“我国热区特色品种(百香果)市场与产业监测分析”的报告,从生产情况、消费情况、加工流通、进出口、市场价格和成本收益六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近年来我国百香果产业的发展现状,研究认为未来百香果产业的国内外市场需求空间巨大,但目前仍面临产业组织程度化低、深加工技术欠缺的问题,并针对产业面临的技术、管理、市场、自然灾害等风险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李莉婕副研究员做了题为“干辣椒市场与产业形势分析”的报告,从数据获取、生产现状、消费现状、加工流通、贸易情况、价格走势和成本效益七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干辣椒产业的现状,目前国内干辣椒以调味品消费为主,嗜辣区是消费主力;研究认为,尽管我国干辣椒产业还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但未来干辣椒加工需求和出口需求还将继续增长,可将其作为助农脱贫增收的重要抓手。李文枫博士做了“黑木耳市场与产业形势分析”的报告,从我国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迫切性出发,提出了特色农产品监测预警工作的重要性,介绍了团队在黑木耳产业形势分析中进行数据收集、实地调研等方面的做法和取得的效果,并对我国黑木耳生产、消费、加工、流通、贸易、价格、成本、收益等分析结果进行了详细介绍,对目前产业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在这个环节,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沈贵银研究员、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郑国清所长等作专家评述。
沈贵银研究员评述认为,当前生猪产业的快速恢复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未来生猪产业发展如何建立非政府干预下顺畅运行的模式是值得研究问题,规模化养殖对于生猪产业是一个好的事情,但规模扩大必将带来资本对生猪市场管控,如何把控利弊有待研究。沈贵银研究员指出,特色农产品在我国产业扶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特色农产品需求的增加,充分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未来特色品种产业的长远有效发展离不开规模化和机械化的进一步提升。他建议,未来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监测预警手段,提升生产消费信息对称水平;大力关注农产品产地产业的发展,从源头提升农产品供给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冷链冷库建设,提升农产品仓储物流运输能力。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所长郑国清研究员郑国清研究员评述认为,各位专家的报告逻辑清晰、数据详实、分析全面,针对不同的农产品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措施,报告专家年轻人居多,监测预警事业后继有人,相信未来农业监测预警学科将会发展的越来越好。他指出,农业监测预警工作一定要进行长期动态的监测,特色品种监测预警工作要长期坚持下去。要加强监测预警方法构建,加强农产品监测应用系统建设,加强生产监测中的模型技术的研究。在技术交流与信息分享报告阶段,中国热带农科院三亚研究院刘恩平副院长主持会议。中国农业大学武拉平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庄家煜副研究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于峰副所长、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王克晓高级工程师等分别作报告。
中国热带农科院三亚研究院副院长刘恩平研究员
武拉平教授做了题为“农产品市场风险及防范”的报告,指出农产品生产的不确定性、需求的波动性、流通的制约性、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农户的小规模性等是农产品市场风险的主要来源,并根据农产品市场波动特点,将农产品分为与国际市场联动性强的大宗农产品、与国际联动性弱的大宗农产品以及生鲜农产品三大类。他认为,加强信息化建设、强化科学化决策、加强储备调节、平抑价格波动、加强保险支持、减少产业波动、利用期货市场、服务市场决策、依据国际标准开展风险管理等是有效规避农产品市场风险的主要途径。他建议,要建立和完善专门机构研究国内外的自然、市场和经济风险,设计风险规避工具和项目途经,为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规避和分散风险的服务,同时要加强涉农风险知识的宣传教育,并鼓励各经营主体参与期货市场,规避风险。 庄家煜副研究员做了题为“农产品产量预测方法”的报告,从农产品产量预测的重要意义出发,介绍了团队在农产品产量预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他详细介绍了监测统计类方法、遥感分析类方法、机理模型类方法、综合评估类方法等在具体品种产量预测上的参数设置、方法机理和应用场景,强调需要针对具体品种具体分析判别,综合研判农产品产量。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于峰研究员于峰研究员做了题为“环京津冀蔬菜供给探索研究”的报告,从环京1小时蔬菜供应圈、张家口和承德蔬菜生产、京津冀蔬菜生产空间特征、供京蔬菜来源流向四个方面入手,详细介绍了京津冀蔬菜生产供应情况,提出了基于新冠疫情等突发事件的北京蔬菜流通体系优化措施,展望了未来环京津冀蔬菜供给形势。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王克晓高级工程师王克晓高级工程师做了题为“基于星载极化sar数据的丘陵山地农作物监测应用研究”的报告,指出重庆以丘陵山地为主,云雾干扰严重,光学影像可用性较差且高分数据获取周期长,但雷达遥感具有全天候、穿透性强,周期短的优点。并以油菜作物为例,研究结果表明雷达遥感可以弥补光学数据在丘陵山区的缺陷,提高区域农作物遥感识别精度,有效获取农作物种植信息,监测作物长势和估计产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