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球多地暴发极端天气,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同时,也引发人们对粮食安全的担忧。芬兰阿尔托大学的研究者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快速、失控增长可能会导致目前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粮食生产区域陷入无法生产粮食的境地。是危言耸听还是确有其事?我国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下暗藏的粮食安全威胁?
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
芬兰阿尔托大学的这项研究使用了两种气候变化的未来情景:一种是从根本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2℃,另一种是排放继续增长。研究人员评估了气候变化将如何影响27种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和7种不同的牲畜,并且考虑到社会适应变化的不同能力。结果表明,有很多地方在未减排模式下,有比较大的可能性会处在“安全气候空间”之外,特别是在南亚、东南亚以及非洲萨赫勒地区。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非洲区域气候变化项目协调员理查德-穆南表示:“现实是,气候变化已经不容我们忽视,各国都已经感受到它的影响。以非洲大陆为例,它在影响着粮食安全领域,具体体现在粮食产量和营养价值方面,每天有2.57亿人在饥饿中入睡。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气候变化将使我们的农作物减产高达40%。”
研究结论认为:如果不减排,总的来说,世界上20%的作物产量和18%的牲畜产量受到威胁,而且大多数都位于适应变化能力低的国家。
根据《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0)》的统计,1951年至2019年的近70年里,中国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24℃,这个速度明显高于同期全球的平均水平。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指出,气温升高产生的影响也明显投射到农业上。
“全国农业干旱灾害整体上呈现面积扩大、频率加快的趋势。由于气候变暖,小麦的条锈病越夏区海拔的高度逐年增加,发生流行的时间提早。水稻‘两迁’病虫害发生的区域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扩展。”唐华俊表示。
农业生产规划需作调整 农业科技也要跟上
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要提升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专家朱定真表示,农业生产规划必须考虑到气候变化因素。“现在的农业气候的规划是三十年前做的。现在已经过了三十多年了,有可能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气候了,那更不能适应未来了。所以在‘十四五’规划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一直在倡导一定要考虑到现在和未来的气候变化。”
除了农业生产规划需作出调整,农业科技也要尽快跟上。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卫建指出,当前已对气候变化产生的农业生产新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不断开发适应新气候的新品种。
张卫建提出,“冬小麦低温的问题我们平时考虑不多,大豆因为温度升高以后它的光周期现象增强了,我们要选一些光周期不敏感的一些品种。对于玉米、水稻来说,我们要考虑的是更多的是耐高温的问题,还有抗病的问题。”
面对气候变暖,人类并非无计可施。阿尔托大学的研究者指出,如果全球居民共同减少排放,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2℃,那么处在“安全气候空间”之外的地区会减少很多,这意味着粮食生产面临危机的地方也会明显变少。而对农业发展来说,农业专家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因地制宜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节约型农业技术和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加强农业生态保护,进一步完善森林、湿地水土保持等生态补偿制度。
来源:中华粮网
(更多信息请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农业监测预警”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