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记者从国家气候中心获悉,根据最新海温监测数据,2021年10月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拉尼娜状态,预计冬季可能形成一次弱至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
拉尼娜是指发生在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它会引起地球气候的异常。依据《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国家标准,当关键区(尼诺3.4区,即西经120°至170°、南北纬5°之间的区域)3个月滑动平均海表温度低于气候平均态0.5℃时,即进入拉尼娜状态,持续5个月以上便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而最新海温监测显示,最近3个月(8-10月)关键区滑动平均指数为-0.52℃,标志着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已进入拉尼娜状态。
根据赤道太平洋海洋大气环流现状以及国内外气候动力模式和统计方法预测结果,预计拉尼娜状态将在未来三个月持续,并可能在冬季(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达到峰值,形成一次弱至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
从历史数据来看,拉尼娜年我国冬季中东部地区气温往往偏低。据农业农村部和中国气象局会商预测,今年冬季(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下同)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势力偏强,中东部气温总体以偏冷为主,发生极端寒潮事件的可能性大;明年我国气候年景总体偏差,极端天气事件偏多,旱涝并存,春季(2022年3月至5月,下同)大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局部可能发生春旱。
11月23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今冬明春应对拉尼娜科学抗灾稳产保供预案》,指出黄淮海小麦产区冬季可能发生低温冻害、春季可能发生春旱。东北地区春季可能东涝西旱、旱涝并存,影响玉米水稻适时春播。江南华南降水偏少、可能出现冬春连旱,不利于油菜长势和早稻生产。
对于小麦来说,今年秋季黄淮海地区降雨量250~35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1~4倍,是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积水过多、田地过湿,秋收腾茬慢,冬小麦播期普遍推迟,晚播面积大,长势总体偏弱,抗寒防冻能力较差。预计冬季,北方冬麦区气温较常年偏低1~2℃,对晚播麦安全越冬不利。春季冬麦区大部气温偏高1~2℃,降水偏少2~5成,局部可能发生春旱。新麦产情形势严峻。
来源:中华粮网
(更多信息请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农业监测预警”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