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尊龙凯时网址

   
您现在的位置: 尊龙凯时网址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作者:中国农业监测预警
发布时间:2022-10-20 21:39:00
字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本报编辑部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详细解读——

主持人:本报记者 刘 慧

嘉 宾: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 程国强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主任、研究员 黄汉权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 杜志雄

做好粮食大文章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何认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的地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如何做好粮食这篇大文章?

程国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短板。中国式现代化绝不能落下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支撑。


保障粮食安全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调动和保护好“两个积极性”,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


黄汉权: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只有通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才能补齐中国式现代化的短板短腿。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粮食安全放在首位,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护提升耕地质量,用现代技术和物质装备武装农业,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二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增加玉米和大豆种植面积,扩大稻谷、小麦良种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品种质量。三是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提高农民种粮补贴水平,调动和保护好主产区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四是大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水平。


杜志雄: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中国的整体现代化。如果说实施脱贫攻坚战略是消除乡村绝对贫困人口、保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则是消除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保障整体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如何,决定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和水平,进而影响中国整体现代化进程和成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做好粮食这篇大文章,把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上。乡村产业发展不能忘了农业和粮食产业,乡村建设更要为农业和粮食生产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水利、道路等生产性基础设施条件。


提升综合生产能力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有哪些政策保障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程国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方针。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实处,总的要求是必须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加快注入人才、技术、资本等先进生产要素,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全面强化和升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要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二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三要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四要加强防灾减灾体系等建设,全面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五要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六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粮食质量和品质,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


黄汉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具体体现。具体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方面,一是优先保障粮食生产用地,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二是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重心向高标准农田建设倾斜。三是加大粮食科技攻关,以种子革命引领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稳产增产,并推动实现种源自主可控。四是提高农民种粮综合收益,支持适度规模经营。五是压实地方政府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大对主产区的奖励和补偿。


杜志雄: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强调对“三农”要以干部配备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优先保障和公共服务优先安排的“四个优先”来保障这一方针的真正落实。其中“要素配置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优先保障”这两个优先对于保障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作用最为明显。在要素投入上,以耕地投入粮食生产为例,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在资金投入上,农业农村优先投入政策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作用极为显著,用于产粮大县财政奖励资金、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目标价格补贴、农田建设补贴资金以及粮食风险基金等财政支出增加明显。今年针对燃油价格大涨、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导致种地成本增加的问题,中央财政三次发放农资补贴共计400亿元,对于调动农民种地特别是种粮的积极性发挥了重大作用。


构建安全保障体系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这个“全方位”应该如何理解?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应从哪些方面着力?


程国强:“全方位”是新时代统筹发展和安全,应对世界新的动荡变革期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对保障粮食安全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全面系统把住我国粮食安全主动权的战略部署和政策导向。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主要包括:一要强化产能基础,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农民种粮、地方抓粮“两个积极性”,强化耕地、种子、农机和科技等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要强化调控基础,不断增强粮食储备体系和全面提升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加快构建统一高效、协调有力的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调控体系,既要防止“谷贱伤农”,也要防止“米贵伤民”。三要强化供应链韧性,提升统筹利用国际农业市场和资源的能力,增强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全球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黄汉权:“全方位”是一个新提法,具有全面、完整、系统的涵义,对保障粮食安全提出更高要求。第一,从体制机制上,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抓好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第二,从资源保障上,狠抓耕地保护硬措施,守好耕地这个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继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黑土地保护工程;探索试点耕地保护责任制考核,压实地方责任。第三,从科技支撑上,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攻关力度,重点突破种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应用,让粮食产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第四,从生产主体上,既要保护好小农户利益,提高其种粮积极性,又要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第五,从收益保障上,既要通过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又要通过完善粮食储备体系提高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保持粮食价格处于合理水平,维护物价稳定大局和消费者利益。第六,从开源节流上,既要提高国内粮食生产能力、供给能力,又要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减少粮食损失浪费。第七,从内外关系上,既要立足国内做到粮食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又要适度进口部分粮食满足国内需求,通过推动粮食进口国别多元化、支持企业“走出去”在国外建设粮食生产基地掌握粮源等多种方式,降低进口粮食风险。


杜志雄: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全方位”高度概括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保障粮食安全的全过程、系统性措施。从粮食生产前端看,要确保粮食种子安全、粮食生产的高效化肥低毒农药等投入品安全。从粮食生产产中看,通过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等农业生产主体培育,确保始终有人种粮种地;通过生产者补贴、粮食主产区补贴,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和主产区抓粮的积极性。从粮食生产后端及产后消费看,要抓好粮食生产储备运输体系建设,也要抓好粮食产后减损和浪费。同时,适度进口粮食也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在多元化粮食进口渠道、通过农业技术合作扩大世界粮食总供给、优化国际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积极参与国际农业治理规则制定和完善等方面下大力气。


来源经济日报



(更多信息请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农业监测预警”公众号)


【关闭本页】
阅读下一篇
今年第六批中央储备肉即将投放 专家揭秘国家调控猪肉价格机制
网站地图